一个人的成就不仅源于先天遗传的一些东西,更多是来自后天所出的环境、受到的教育和抚养的人。
以前,小孩子都是放养的,只要活着、能长大、不生病就行,每家都有好几个,其他什么教育、什么培养,很少有人讲究,有些偏远地区可能学都不上。但是现在社会发展了,对儿童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先天的东西我们谁都决定不了,那就只有后天弥补。
儿童早期的养育方式和质量影响决定着儿童个性倾向和人格特质的发展,看似平常的日常照护、亲子互动和养育行为,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儿童心理素质及其倾向的奠基和塑造。
如果这个时期养育方式或人际环境出现问题,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影响不仅是显著的,而且是深远的,其影响作用持续终生。

婴儿从出生到基本生活自理需要2年以上的时间,把儿童抚养成完全独立自主从事劳动和生活的人差不多需要近20年的时间。
人类的抚养期和能力的准备期是如此之长,这是与人类大脑的高度发育,高水平的智力发展需要更多时间积累,情绪、个性、人格、社会经验、文化传承等非智力因素需要时间淬炼是相适应的,儿童这种漫长的发育期为儿童潜能的发展和可塑性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可能,也昭示着儿童期尤其早期养育、教育窗口期的巨大价值。
探索与好奇、兴趣与专注、继承与创新、合作与互助、独立与自信这类重要素质形成主要是儿童早期培养的。
正是人类幼年的这些特性,让人类有机会按照自己价值和文化需要来开发、塑造下一代的能力和素质,为人类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开放性,也越发显示出早期抚养和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人类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