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关于0~18岁孩子教育规划关键节点的文章。(因为篇幅有限,本篇文章主要聚焦在父母可以通过外部干预,提升孩子技能类的头几项内容。孩子的成长还有许多内在品质的培养,例如情商、自信、内驱力、坚强、抗挫力等等,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阐述。)虽然说什么年龄段要做什么事,但是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发育成长情况都是不一样,需要家长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也要让“隔壁家的谷爱凌9岁就拿全国冠军”这类信息搞焦虑。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我们只有尊重孩子自身的步调和时间表,孩子才能真正的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表面优秀,而内心动力和热情已被早早扼杀的傀儡。
0-3岁,可塑性最强的时候
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第一加速器,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这个时间段孩子的生长发育很重要,吃好睡好活动好是首要关键要务。除此之外,成长任务也有很多,这里挑比较重要的几点。
1.首先就是依恋关系和安全感的建立(这个话题很重要,之后会用一章专门讲到)。所谓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这里指的其中一点就是父母有没有给孩子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和安全感。如果这个时候孩子身边有稳定的亲人照顾,回应也能得到及时满足,还能经常得到父母温柔的呵护,孩子长大后会更容易成为一个有爱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的人,生活、工作、婚姻幸福的几率大大增加。
现在出现的比较多的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很多是由于父母早早出去打工,让孩子跟随老人生活,从小遭遇分离焦虑以及缺少关爱,让孩子无法获得获得依恋感和安全感,长大后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 语言启蒙。0-3岁是孩子语言启蒙的最佳期,所以提倡家长在孩子3岁前提供丰富的言语刺激环境。美国非常出名的“3000万单词计划”就源于一个重大发现:美国较富裕家庭子女在3岁时听到的单词量,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要多3000万个!这会影响到孩子早期的阅读能力,甚至上学后的学业表现,社交,之后的收入差异。也就是说,孩子未来在学业、社交、职业上是否成功,可能在头3年就能预测了,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尽可能多的和孩子进行有质量的沟通。
另外,如果说孩子未来有出国或者多语言培养的计划。在孩子一岁半掌握了基本的母语之后,就能够适当的进行一些外语启蒙,例如听听英语儿歌,讲讲绘本磨耳朵之类的。
3. 基本生活习惯的建立,入园准备。包括自主穿衣吃饭如厕等,有条件可以让孩子早进入一些托班提前适应,同时让孩子在一个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学习玩耍,为入园做好准备。
4-6岁,兴趣特长的启蒙期,幼小衔接的关键期
1.4-6岁是启蒙孩子兴趣特长的黄金时期。孩子上幼儿园了,父母的养育任务一下子轻松下来,却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放任不管,觉得孩子童年宝贵,这个时间段应该使劲地玩,上了小学就没有时间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用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填满了孩子的所有课余时间,觉得特长要从娃娃抓起。
其实两种做法都有偏颇:前者容易错失孩子发掘优势特长的最佳时间:你看现在很多领域顶尖的高手,奥运冠军什么的,大多是3-4岁开始培养。
另外一种排的太满也不好,孩子有精力感兴趣还好,如果是被爸妈硬逼着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到头来反而容易丢失自我探索成长的机会,而且时间被填的太满的小朋友,会被扼杀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内驱力,长大之后一旦没有外部推动力,就很容易变得迷茫并且没有人生目标。
所以这期间家长应尽可能让孩子广泛接触各种新东西,或者通过一些兴趣班去发掘孩子的兴趣特长。同时家长要擦亮眼睛,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并且持之以恒地带孩子去参加他感兴趣的活动,慢慢将兴趣培养成特长。
2. 4-6岁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现在的小学通常要求孩子一上学就掌握写字、拼音字母,甚至会认一些字的水平。如果完全从0开始,孩子可能需要花了接近半个学期的时间去适应。因此从5岁开始,父母是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练字,学习一些简单的拼音、汉字、英文。以及养好上课作息等习惯,让孩子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7-12岁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持续培养
1.小学阶段的重点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北大成功家庭教育课题组对众多清华北大的学霸们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都是来自于教师家庭,其中最多的是来自于小学和幼儿园老师的家庭。这里一个关键要素是这些家庭的父母比较懂在早期的时候给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如何督导作业,如何预习、复习、写作业,错题本、难题本的正确使用。这些都可以为未来初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错题本的使用是区分成绩好坏很重要的一个学习习惯)
这个阶段孩子学习成绩是否拿高分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切实打好基本功。一般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孩子,更容易克服“四年级和初二掉队现象”,初中成绩开始凸显优势。
2. 孩子的兴趣特长要坚持培养。上了小学,我们基本可以看得出孩子在做哪些事情比较擅长,而这个时候孩子是否坚持特长培养,很大程度上要看父母。
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培养孩子的滑雪,从女儿3岁开始,每周驱车8小时带谷爱凌去滑雪场练习,坚持了整整十多年!因此,孩子兴趣的培养和坚持品质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父母一手影响的。
3. 家长一定要关注小升初的升学准备。一般孩子要走国际升学道路的,从四五年级开始就要准备申请国际学校了。国内升学的同学则要关注学位,初中入学学籍等问题,如果在教育资源紧缺的一线城市,很多家长至少要提前好几年准备学位房、学区积分等问题。
13-15岁初中阶段,与青春期相互交织的关键期
1.初中需要进一步巩固学习习惯。初中的学业压力开始增大,同时随着知识架构系统难度升级,很容易出现“初二成绩掉队”的现象,另外由于进入青春期,孩子情绪会有一定的波动。这个时候父母会发现和孩子日益疏远,孩子也不如以前“听话”。所以学习习惯如果不在小学着重培养,在青春期和学业双重压力的初中根本没时间顾及。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教育规划是一个步步为营的过程,每个时间点都有关键任务,如果推迟去做某些事情,往往会事倍功半,难度加大。
2. 在青春期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很重要。青春期会对孩子情绪、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家长一定要密切关注其身心健康。而能够克服家长和孩子青春期挑战最好的良药就是密切的亲子关系,这不仅能够在精神上最大程度支持孩子,减少心理危机,还能为引导孩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将孩子兴趣往特长的转化。初中学习压力大,家长很容易要孩子放弃兴趣主攻学习,其实这种做法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放弃了兴趣,孩子就能安心学习了,但其实这并无根据。原因有几个,一来兴趣可以转移孩子的学习焦虑和压力,甚至有利于提升成绩。二来初中如果坚持,这个兴趣有机会转为特长,有可能给学业加分,甚至有利于中高考。像深圳很多名校的中考都有自主招生模式,里面都会考察孩子是否在某一个专项有特长,如果有的话,可以更容易进入好学校。

4. 中考是初中最重要的任务。随着中考分流,未来仅有50%的孩子进入高中读书,而另外50%的孩子只能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所以相比高考,中考其实更加像是命运的转折点,家长和孩子都必须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个关键的考试。
16-18岁,高考牵引下,人生目标的建立和追求
上了高中,学习已经是生活中的主调,孩子的教育规划要更多地围绕未来人生目标的选择和追求来制定。
如果是走国际教育路线,这个时候就已经满满当当地在学业、社团、社会实践、竞赛、体育特长方面都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果是走国内升学路线,孩子也需要在结合自身特长的基础上,参加各类有机会为高考加分的竞赛、实践活动、夏令营等,为高考多元化招生做好准备。而家长也需要开始引导孩子进行未来职业的思考。同时,家长应该对自身家庭资源、孩子性格特征、未来职业趋势等有个全面的了解,为孩子在高考志愿规划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孩子0~18岁每个阶段教育规划的大致重点,当然并没有列明所有重点,但是已经把孩子在这个时间段不可错失的一些关键节点列了出来。希望每个家长都能为孩子在教育规划中做对选择。虽然我们的孩子不一定出生就在罗马,但至少可以让孩子知道罗马在哪里,如何到达,不是吗?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