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是家长心中的难题:看了各种成功人士传记、谷爱凌成长经历、清华北大哈佛牛妈如何培养孩子,但还是不知道怎样管教自己的孩子。
看着自家娃,再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更是让人头疼。
“我该怎样教育他?让他以后能出人头地?以后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真实生长》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片中围绕3个孩子真实拍摄记录了他们学习、生活、家庭、师生关系等成长过程,向我们鲜活地展示3个孩子不同的成长生态。
它让我们思考什么是“ 教育的成功”,“教育的成功”必须就得教出成功的人吗?
下面,跟着云鲸灵一起来看看这3位来自不同阶层的高中生,在高中3年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思想上有哪些改变吧!
看看这部片子给你带来哪些教育启示?

3个孩子的生长形态
导演张琳所说:“对我们来说,《真实生长》不是一部成功学的励志片,而是三个孩子寻找内驱力的故事。”

周子其——非典型学霸

周子其是北京一普通中产家庭孩子,自小学音乐、学外语,喜欢历史,擅长思辨,智商和口才非凡。
但沉迷于玩DOTA游戏。
他是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
他在军训动员会和历史老师讨论规则,从洛克到法国大革命,引经据典,质疑规则的合理性;
他组织学生“内阁”,向校长写了两封万言书:一封关于新生军训改革,一封是关于学生谈恋爱,他认为《学生管理手册》中的“交往不当影响不良”自由裁量度太大;
为此,校长组织开会讨论,最终取消初中军训,并将高中军训缩减两天;
他对学校食堂价格,年级各项规则,大胆提出意见;
周子其最后考入北大历史系,与父母期望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失之交臂。
陈楚乔——不走寻常路的文艺女孩

陈楚乔,不走寻常路的文艺女孩,“早熟”,15岁的年纪有着成人都不及的冷静和沉着,对自己想要什么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
陈楚乔从小爱看东西,杂七杂八,什么都看;也爱写东西,杂七杂八,什么都写。
她的感受力和表达欲在十一得到了拓展。
学校里有一间鲁迅主题教室,墙上挂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她热爱文学,音乐和创作,并坚信自己也有天赋。
高中阶段,她加入了电影社团,和社团同学一起努力筹资拍了微电影,而且创作了自己的文学作品《永夜的旅人》,获得了学校的大奖。
她在课堂上分享她喜欢的乐团歌词,沉稳干练,语言中带着力量和悲伤。
最后,陈楚乔选择了出国班,去美国纽约学习自己喜欢的电影专业,一心追随着自己内心的梦想。
李文婷——一心只有学习的乖乖女

李文婷来自山西,父母是铁路工人。
因户口在北京,所以中考结束后,从老家考入北京十一中。
她虽然腼腆,但也有自己的主见。
理想是考法律专业,但又担心自己口才不好。
她埋头学习,踏实上进,她认为并获得学校“双科飞跃奖”。
不出意外,李文婷考上了首都经贸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
从一个外地人,变成了真正的北京人。
父母的价值观和付出影响孩子一生
三个不同家庭成长环境,个性迥异的孩子,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下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是什么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让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轨迹。

周子其,生活在一个通过努力,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穷走向富足的普通中产家庭。
他说:“我爷爷把我们家从村里带到了市里,我爸爸把我们家从淮安带到了北京,那对我的期望,就是能走得更高。”
父母为了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从四岁开始就读各种书。同时,乐器、游泳等各种技能培训都没有落下。
暑假为他报夏令营,最大程度地给孩子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
周子其的家庭教育就如我们大多数的城市中产家庭,倾尽全力培养孩子各项技能,重视学业成绩,以工作为导向选择未来的专业,追求稳定而富裕的人生。

陈楚乔的父母虽然在片中出现的时间很短,但从仅有的几个镜头中也不难看出,她的家庭物质富足,父母对她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独立,自主,并鼓励陈楚乔不断地去尝试不同的人生。
片中,陈楚乔的父亲只是在接机和家庭聚餐中出现,说过一句话:“陈楚乔也能喝酒吧?在外面没少喝?”对孩子,她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

这是这样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使得陈楚乔有着非常清晰、成熟的思考力,她勇敢,自信,而且乐于思考和表达。

如果说周子奇和陈楚乔一看就是精英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的话,那么李文婷就是你我身边的一般小康家庭培养的孩子。
性格温顺,学习没有那么轻松,能够感到身边同学带给她很大的同伴压力。
李文婷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她来自工人家庭,经济拮据。
父母朴实,脚踏实地,为孩子拼尽全力。
如果李文婷父母选择安稳,可以送李文婷在山西读高中,考大学。
但是李文婷的父母却为了孩子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有更高的起点,得到更好的教育,给李文婷争取了北京户口,打两份工挣更多的钱,尽全力送李文婷到北京重点中学读书。
而且利用暑假给李文婷上当地的培训班,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拼尽全力给她好的学习机会。

李文婷看起来是一个乖乖女,但她的内心似乎有着非常清晰的、清醒的态度,知道自己的缺点,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也正是父母对教育重视,李文婷考上了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精算师专业,后来又读了研究生,成为一名银行员工。
父母的原点,是孩子的起点。
父母不知不觉在家庭中所构建的教育理念,无时无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孩子想要发展成什么模样,走到什么样的人生高度,最终还是取决于父母向孩子传授着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无形的思想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命运。
找到孩子的天赋与热爱
作为父母,就是为孩子创造条件,找到他们的天赋与热爱并发现这份热爱的价值,鼓励并支持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这三人中,陈楚乔是最为幸运的。
进入十一中后,起初她并没有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
她曾觉得量子力学、宇宙爆炸特别酷,但发现自己的差距,别人半小时就能完成的物理作业,自己“却还在抠那几道题”。

后来她又选择了研究鲁迅的一门课程。
课上老师不断激发他们思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她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搞创作。

陈楚乔(右一)在拍摄现场
她决定加入学校电影社团,拍摄校园微电影。
高二暑假,她和同学想拍一部僵尸题材的微电影,一个人承担编剧、策划、制片、演员好几项工作。
高中毕业后追随自己的梦想,去美国读导演专业。
每一步,父母都没有给予她的压力,更多是给了她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让她发挥自己的天赋,她最终也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正是因为父母没有替她决定人生,她心中的那一份热情始终都在驱动着她不断地向前奔跑。
看到她大学毕业的样子,曾经那份不确定和游离的眼神已荡然无存,如今已蜕变为一个笃定,浑身充满着智慧,散发着自信光芒的新时代女性。
在纪录片的试映会中,三个主人公被问及如今是否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时,陈楚乔说:“我觉得我比年少的时候空想的那个自己,更快乐、更平和。”

在这样教育下的孩子,哪怕成长为一个“普通人”,也是“珍贵的普通人”。
只有天赋与热爱,孩子才会百分之百的投入,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学习。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帮助孩子发现心中所热爱所具有天赋的事物,并全力支持,让内在驱动力不断地鼓舞着孩子寻找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看完3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你有什么想法呢?
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行动起来,陪伴和引导孩子?
云鲸灵给大家整理了以下几个方法,不妨试试:
①不要让应试的目标遏制孩子的兴趣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鼓励学习,可以帮助实现应试的目标,可如果把应试的目标作为出发点,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就像那些被迫考级的孩子,考过十级以后,就再也不想碰钢琴了。
维护兴趣的核心,是尽可能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维持快乐,设定目标给予启发式的引导。谷爱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②正面反馈,给孩子更多成就感,带来快乐
正面反馈,不光表现在成功时给出认可和奖励,更体现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如何开导。
当孩子哭着说“我不会”的时候,请不要怒吼“你怎么还不会?脑子呢?”,而是告诉他“你只是还不会,慢慢来!”

③找到孩子的天赋与热爱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灵气和天赋,孩子只有在自己的优势区域里才会表现出很高的悟性。
在某一领域的成功,又能极大地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从而把这种信心和热情,迁移到其他领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找到这种天赋,保护并发展它,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职责。
如果你还没找到孩子的天赋优势潜能,或者已经找到了,却不知用什么方法培养。
那么,做一次天赋测评将是一个客观有效的方法,且终身有效。


天赋测评简介:从智能、性格、生理、体能、天赋优势等维度全面分析先天特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潜能及特长,达到发掘潜能特质、培养兴趣特长,适性扬长的目的。
测评的最佳年龄:3岁-22岁(幼儿至大学生)
测评结果出来之后,家长可查看专属电子报告,获取个性化视频讲解了解孩子的天赋优势。



内容丰富全面,每一条都是精华
记得做好笔记哦!
如果你想查看文字版报告,还可以把47页的报告下载下来细细琢磨,学习研究。

也可预约专业的规划师深度讲解,做进一步一对一报告解读和成长规划方案

收费标准:2980元/份
(线上自助采集+电子测评报告+个性化视频讲解)

一生只需要做一次,终身有用
扫码了解孩子的天赋优势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个善于发现他们天赋的父母,引导他们成长。
发现孩子的天赋,不仅能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和成就感,而且更容易以此树立目标,不断变优秀。
发现孩子的天赋,是家长的责任之一。
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创造适合他成长成才的环境和条件,并推动他向好的方向发展,坚持努力!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