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初三或者高三,孩子成绩紧张,父母更紧张,一会儿开始关爱孩子,一会儿寻找老师补课,最后发现时间才是最紧张。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小时候还不懂,需要家长帮忙规划的。
现在就给大家详细分析,如何规划语数外

首先是英语,英语要趁早学。
英语能读懂字面意思就行,理解文章内涵那是语文的事情。
掌握了单词和语法,高考和中考的英语阅读不就是小学语文。
小时候学英语,提前储存了时间,以后学业紧张,就可以拿出时间,分给其他学科。
幼儿园学自然拼读,说单词就像读拼音,方便小学背单词。
其实,现在有很多小朋友,小学四五年级,都已经过了六七遍中考词汇。这样,等到初二物理开课,初三化学上线,即使接受慢一点,也有额外时间消化。
另外,有人会说,英语考试以后可能取消。
事实是,大部分尖端科学在哪里?大方向还要有人去读英文的论文,而且,全球化是不可逆的,所以即使疫情这么困难,大家还是在研究如何开放。
当然,这里只讨论考试,若是平时生活,英语可归为个人选择。
然后是数学,以数学为代表的理科,是需要孩子顿悟的,这和每个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有关。
成长快的早点学,甚至可以走竞赛路线。
慢一点的也没关系,跟着老师学好课程内容。
实在慢的,那就做好基础题,也能得到大部分分数,然后在其他学科找优势。
提升理科分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掌握基础知识后,搭建自己的框架,然后,持续收集和刷错题,不断分析和积累解题方法。
最后是语文,时时刻刻要积累。
现在语文考试的要求特别高,需要花大量时间,难以短期突破。
以前,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400万字课外阅读,相当于30本《朝花夕拾》。
而《中考语文考试大纲》的制定,就参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好消息是,上月底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把这400万字的明文去掉了。可见 “双减政策” 的决心。




然而,仔细一看,推荐的书目几乎相同,而且,想要提升语文本质水平,还是要大量阅读。
那想要真正落实大量阅读,就得用工程分解的方法,落实到细节。
可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周看20页课外读物。
记录故事内容,丰富作文题材;摘抄好词好句,美化自己的文笔;阅读文学评论,深入理解文章旨意。
只有输入足够多,写作文时才能流畅输出。
而且读1本名著作用不大,看多了才能出现突破。
否则,小学和初中不积累,高中课程这么忙,好不容易抽空看1本名著,还发现语文没提升,然而,再想看1本,就是真没时间了。
所以,有人提出“大语文”的概念,也就是现在的语文,不只是语文,而是文史哲的兼修。
细品一下,要想总分卓越,英语需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数学基础题要打牢,而压轴小问确实靠一些天赋;语文想真正拿高分,还得长年累月地积累。
因而想要当学霸,英语好是标配,数学尽可能提升,语文平时一定要积累。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