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成三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很多家长以为:“只要我把孩子所需要的一切都打点好了,孩子不用为别的事操心,就会把一切精力投入学习中,学习成绩就会好,就会考上理想的大学,找一份心仪的工作。”其实,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孩子不是机器,有着复杂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孩子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撑。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学习好,属于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所以要想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家长就必须满足前几个需求。而很多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实现最高层次的需求,不惜包办孩子前四个层次的需求。这种大包大揽式的家庭教育理念抹杀了孩子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欲望。
孩子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不少家长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玩手机、上网,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有责任意识的家长应该以身作则,适当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
理性地面对考试。考试是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孩子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康德说:“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也不是实现父母愿望的载体。家长要理智地看待分数,对待孩子分数的起落,做到不悲不喜,“高低”不惊。
家长要做到不攀比、不纠结,给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舒心宽容的学习环境。在批评孩子时,要严而不厉,在表扬孩子时要喜而不狂。
加强合作意识在家庭教育中的培养
家长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应该向孩子灌输合作精神,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多为他人着想。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不失时机地赞美表扬孩子,用鼓励的语言同孩子说话,以便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感。这样,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