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书怎么变聪明?就是多做“抗阻力”。说白了,勿以整天忙活简单事情,借此拖延做“有阻力”之事。任何好东西,皆需“克服阻力”,方有所获。拿读书来说,读漫画故事书,随便十几页翻过去,轻松乐呵,时间也消遣了,但并无阻力。没用阻力,就没有实质进步
怎么叫“抗阻力”?比如,每天拿出固定20分钟,读《论语》,读这种文言文,哪怕只读1-2个句子,都要动脑子“解释词句”,每句话都需要动脑子琢磨一番,这就是抗阻力。战胜阻力,孩子就越来越聪明。
相比于读书,写书的“阻力”更大,因此,如果孩子读完一则《论语》,还能通过札记写感想,语文就更有进步。
我上午在《论语》班级群,看到三年级小朋友,今天早上7点多钟写的《论语》札记,写的挺好。孩子说,“找到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才是幸福的”。我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位“有心人”,能“有意”在后面10多年光景里,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兴趣点”或“特长点”,“有意”争取好的生活。很多人缺少发掘自我的意识,缺少独立思考习惯,总是被命运裹挟着走,因此无法活出自我。

顺便说一下,早起养成写一篇札记的习惯,值得鼓励。精心挑选几件关键事务,把完成这些事务当成“规矩”,不做也要做,慢慢就习惯成自然。现在很多人讨论该不该限制培训班?事实上,人最关键的素质,都是家里栽培的。如果中国没有培训班,最大的赢家,就是家庭教育环境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