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大半个月了,每次看后台留言都能感受到,大家的焦虑都来源于同一件事: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的情况,自己看不到,主动跟孩子聊,孩子又不愿聊。
亲子沟通是一门哲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是一路磕磕绊绊地学习,幸运的是,在女儿还小的时候,我就有机会和她的老师一起学习和成长,一路的练习下来也累积了不少心得,今天就整理了这些常见的问题和你们分享。

如何成为孩子信任的人,愿意把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
其实,我们本可以不用费力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的——每个孩子最初都是无条件对父母敞开心扉、愿意和我们分享一切的,只是不小心,这扇门也许在一次次失败的亲子沟通中关上了。日常再忙,最不该忽略的事情就是:建立并不断加强心理亲密关系,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就大胆地地、随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吧(是回应,不是无条件满足)
他慢慢就会明白:我的声音是会被听到的,我的交流是被重视的,我的需求是有价值的,我可以依赖父母来寻求安慰和帮助,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每天放学回家,忙碌之余创造一些“温暖时刻”:和孩子一起分享今天开心的事、“出丑”的事,也可以说说难过的瞬间,这些聊天的点滴,是最好的亲子关系粘合剂。
另外,想知道学校的事情,可以用带有技巧的提问,让孩子愿意主动表达。
不要问:
饭吃完了吗?/有没有上厕所?——如果孩子本身没有这方面困扰的,你问了也没啥。但如果你的孩子去了幼儿园后,才出现这些的情况。那么你越问,他这个问题就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
听老师话了吗?——类似的,你要听话;
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看似是关心,但却是在和孩子传递“受害者”心理。
不如这样问(从3个什么问起):
1)今天学到了什么?可以教妈妈吗?建立对于学校的印象:帮助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让我成为更加有用的人,可以帮助他人的人。
2)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记得从细节问起)有时你问了就会“一问三不知”。那我通常都会先和孩子分享,当我和孩子分开的这一天里,我做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想念了孩子。然后再引导她分享。
3)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忙的吗?与其预设“孩子被欺负”,我更愿意选择问开放式的问题。它强化了父母的作用,“你自己搞得定的,妈妈不插手;但任何情况,只要你需要,妈妈永远在这里会提供帮助”。
孩子明明是我们很爱很爱的那个人,却可能最不容易好好说话。有些人即使到了三四十、自己都成为父母了,也常常会想起自己当年那些被无视的情感和错误的说话方式影响的童年。
学习做母亲,学习这些沟通技巧,也让我有了使命感和一丝丝理想主义,正因为我们很多人从小不曾被温柔对待,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努力学习育儿。
而现在所有的努力为之,等到孩子们长大后,都能变成毫不费力的润物细无声,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能得到爱的滋养。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