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说,孩子不爱做作业或者总是分神,原因是专注力不够,或者太过于懒散。但其实,在这些表象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想必大家应该总是能在网络上看到各种陪娃写作业的“崩溃瞬间”,孩子面对作业无从下笔,家长则是在一旁“咆哮怒吼”。看到这个画面,但凡是陪孩子写过作业的家长都深有体会,简直是分分钟“血压飙升”。
根据诸多网友的真实经历,我总结出了4点最让家长“崩溃暴走”的瞬间:
做作业的“仪式感”太多,不是要吃水果,就是要去厕所。
难题不会做,简单的题又老出错,家长耐心讲解一千遍,孩子也听不进去。
做作业的时候,一会抠手指,一会玩橡皮,一会发呆,无法全神贯注。
依赖家长,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根本不想动脑,动不动就找爸爸妈妈帮忙。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生气”了。言归正传,单是看孩子做作业时候的这些表现,大部分家长可能会认为,这就是孩子过于懒散,没有养成良好习惯而造成的结果。
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孩子不够专注、没有耐心、缺乏动力,那么为什么在做自己喜欢,或者家长不干涉的事情时,他们却能全神贯注呢?
其实,当孩子对一件事有足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时候,他就会主动去做,甚至乐在其中。当然了,很多时候做作业的确比较枯燥,我们很难让孩子产生兴趣。
但我想要说的是,虽然家长不能让孩子“爱上”做作业,但我们要尽量做到一件事:不让孩子对做作业产生“恐惧感”。换句话说就是,不要破坏孩子对做作业的好感。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是完全不相信的。做作业还要找感觉?那要是没感觉,是不是就不用上学了?
后来,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我将孩子的作业复印了一份,然后每天和孩子一起做。
一个星期下来,我毫无耐心可言,毕竟做作业不仅枯燥,还容易打击人的自信心。遇到不会做的题,我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大人如此,就更别说孩子了。
我联想到,如果每天上班,老板都会站在我身后盯着我,并且时不时指出我的小毛病,这样恐怕我会非常焦虑吧!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好像突然能体会到孩子的感受了。
她每天都在催促、指责、否定的声音中做作业,肯定会备受煎熬啊!这就是所谓的破坏孩子对做作业的好感。
所以,想要让孩子静下心来做作业,并且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家长要先做改变。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的经验。
自从有了女儿之后,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她的身上。现在女儿上小学了,我更是一刻都不敢分神,恨不得两只眼睛都长在孩子身上。
这么做的坏处有两个:
第一,这会让孩子有种束缚感,因为我总会下意识这么想:妈妈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你身上,你要是不努力就是对不起妈妈。
第二,我会因此失去自我,从而更加焦虑,毕竟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围着孩子转的。
既然这么做会让家长和孩子每天都处于一种神经紧绷的状态,那么为什么不尝试做一些改变呢?当我意识到这点之后,便开始做调整。
第一个调整:用陪伴代替监督
孩子放学后,我不再盯着她做作业,而是选择默默在一边陪着。同时,我也会拿出一些书籍来看,或者处理工作。
这么做的好处是,既可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又不会给孩子压力。
当然了,当我的注意力没有全部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我也就不会感受到特别焦虑。
第二个调整:允许孩子分神5分钟
其实孩子分神是再正常不过的,只不过我们担心孩子因为分神影响做作业的进度,从而导致每天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
但你越是强行要求孩子专注,孩子反而越会分神。
所以当孩子分神的时候,我不会第一时间呵斥她,而是给她5分钟的时间。如果5分钟之后,孩子没有继续集中注意力做作业,那么我就会提醒她一下。
说真的,成年人每天工作的时候,也会有精神紧张,想要放松的时候,更何况孩子呢?只要不是频繁地、反复地分神,那么我们就可以允许孩子放松一下。
第三个调整:正面反馈
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能一直感受到成就感,他就会更加有动力。所以,我们要在孩子做完作业的时候,给他一些正面的反馈。
我家女儿现在每次做完作业,我都会进行“今日小结”。比如,我会说:“宝贝,你今天走神的次数比昨天少,有进步哦!”
当孩子接收到家长的正面反馈时,他对做作业这件事就更加积极热情了。

其实仔细想想,为什么做作业这么小的事情,我们家长总是容易抓狂呢?之前看过一个很有趣的短视频,描述了家长的一种焦虑情绪:
孩子告诉妈妈想要买一个手机,结果妈妈脑补了很多“剧情”出来,比如孩子买了手机后就开始旷课、打游戏、早恋等。
所以,孩子不爱做作业或者分神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开始各种联想,担心孩子功课跟不上,将来没有好的发展机会……
这些容易导致我们变得悲观的想法,其实都源于一点,那就是太在乎结果,并且目的性太强。

如果我们一直陷在这种思维方式里,就会容易走到揠苗助长的这一步,从而忽略努力的过程。不管我们对孩子有什么预期,重要的都是努力的过程。
就像爬山一样,你想看山顶的风景,却没有想过如何才能爬上去,那么就算风景再美,也不属于你。
作为家长,适当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陪伴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找到问题,一起克服困难,这个过程才是真的很赞!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