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某一天,我带女儿童童到楼下游乐场玩耍。童童和一群小朋友玩滑梯,我和妈妈们在旁边聊家常。
过了几分钟,她和另一个小男孩轩轩哭着跑了过来,我一看这场景,立马就明白过来,这一定是两个小朋友闹矛盾了。
童童一下扑进我的怀里,哭着对我说:“妈妈,轩轩打我了。”
我在心里琢磨着,不能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万一是她欺负轩轩在先呢,毕竟童童从小就是一个彪悍的“女汉子”。
就在我准备去问轩轩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我看到轩轩妈妈在训斥他。
轩轩妈妈说:“欺负女孩子的小朋友,没人喜欢你,妈妈也不喜欢了,快去道歉!
看到这一幕,我连忙阻止了她,并且说了我的想法,毕竟我们都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走到轩轩面前,轻声问:“你们刚刚是不是吵架了?可以告诉阿姨怎么回事吗?”
一开始他不敢说,但在我的耐心引导下,轩轩终于说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两个小朋友都想玩滑梯,但因为轩轩先坐在了滑梯上,便没让着童童。
这下童童急了,她打了一下轩轩,还说他“小气鬼”。
轩轩本来就是性格温和的男孩子,被童童打了一下就只能噘着嘴巴,一言不发。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一屁股坐在滑梯上,就是不让童童玩。
这一来二去的,两个小朋友就发生了矛盾。
搞清楚事情之后,我对轩轩妈妈说:“这事是我女儿先动手的,是她的不对,你就别骂轩轩了。”
可我话刚说完,她又开始训孩子,还说不管怎么样,都应该让着年龄小的妹妹。
那一刻,轩轩的心里该有多难受啊!明明自己也受了委屈,却得不到安慰。

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之前我带女儿去广场散步,一个玩轮滑的小男孩摔倒了,他妈妈赶紧跑过去。但令我意外的是,妈妈跑过去并没有过问孩子受没受伤,疼不疼,而是直接怒吼:“我告诉过你不要玩这个!不要玩这个!现在摔了吧?以后你要不听话,还得摔!”
听到这句话,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天呐!这可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怎么能说出如此伤人的话呢?
后来,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好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几乎每个家长都曾经做过往孩子“伤口上撒盐”的事情。
比如考试失败,明明孩子的内心是最难过的,但我们还是会忍不住数落一句:“谁让你不好好复习呢?”再或者孩子被家长批评的时候,嚎啕大哭,我们总是说:“瞧你这点出息!说你两句就哭了?”
这些话,无疑是给孩子的坏心情雪上加霜,会让他们更加难过。

但你我都知道,我们说这番话的出发点,是关心、心疼孩子,可话一开口,味道就全变了。
明明是爱,却没有让孩子感受到。
现在很多年轻的爸妈都非常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与过去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和孩子的情感连接这方面,我们还差一点。
就像上面说的,明明家长很爱孩子,可有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伤害,当孩子表达不满的时候,我们却还要说:“你一点都不理解父母。”
人在什么时候会深刻地感觉自己是被爱着的?答案是,最脆弱的时候。
不管孩子受了什么委屈,经历了什么挫折,回到家后,你能够给孩子一个拥抱,并且告诉他:“爸爸妈妈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这个时候,哪怕孩子面前是陡崖峭壁,也会更有勇气攀登上去。

不要只讲道理,不要冷嘲热讽,你应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足够的共情和理解,这就是情感连接。
那些和家长之间有着深刻的情感连接的孩子,才会更加有安全感。
想要和孩子进行情感连接,你需要三步:倾听、共鸣、支持。
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整个人能量都很低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手,给他站起来的力量,而不是一直数落孩子,直到他再也不想重新站起来。
虽然父母是孩子的指路人,但我们也不能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向拉着孩子走。
我们时不时也需要站在孩子身后,为孩子建造一堵坚固无比的墙,支撑着孩子脆弱的心灵。

除了情感连接,我们还需要“看见”孩子。何为“看见”?
就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体会当孩子经历某件事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受。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有时候只能看到孩子表面的一些东西。
我有一个朋友,小的时候在学校总是被同学欺负,回到家还不敢说。有一天,她说什么都不愿再去上学了,妈妈以为她是偷懒,于是将她骂了一顿。
后来,这种厌学的情绪越来越强,导致她成绩下滑很厉害。妈妈只看到这些表面现象,没有真正地关心她到底怎么了,每次都数落她,说她不懂事。
之后的她,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和妈妈也非常疏远。然而最令她感到难过的是,直到现在,妈妈还只是会说她性格不好。
其实,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心理动机。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心理动机,那么就无法更深层次地了解孩子,或者走进他们的内心。
所以,多问、多听、多聊,会比“无脑教育”要有效果得多。

每次孩子做错事了,先不要急着惩罚和责备,耐心询问孩子这么做的真实原因。只有孩子愿意打开心扉,我们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有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尽量避免把这种爱变成攻击。毕竟,教育孩子不是有爱就可以的,更多的还是讲究方式方法。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