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但最近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被广泛关注
平凡日常写成诗,化成冬日最温暖的光
前些天,清华大学一名贫困学生在“树洞”的留言刷爆了朋友圈。
男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七年前考上清华,5000元的学费,750元的住宿费,在他的面前就是天文数字。
入学时获得的所有经费扣除学杂费,剩下的6500元,是他一年的经费。
每天10元的伙食费,军训时连块西瓜都不舍得买,为的是省下钱买必要的电子设备,别说是奶茶了,他连1.5元的饮料都没舍得买过。

尽管家境贫困,他并没有被生活上的这些困难打倒。
他努力让自己摆脱困境,做家教补贴自己的生活;
在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时候,主动拒绝继续领助学补助,每学期省下3200元,资助4个贫困山区孩子,把爱继续传递下去。

在这个初冬的季节,这些带着感恩、不失梦想、不否定过去却又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文字,温暖了人心。
我想,这样一位拥有坚韧品格,又乐观向上的男孩,背后站着的,绝对是一位了不起的家长。
看完这位清华学子的故事,让我深深地明白,养育孩子,一定要给足他这三种养分。
根植内心的善良
认真看了他写下的这篇文章,通篇读下来,“感激”、“感谢”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在文中。
他说,有些同学拿了助学金便大手大脚地花钱,有些领到助学金的同学其实并不困难,更多的同学领到了助学金连感谢信都不愿意写。
而他,对每一次生活给予他的“厚待”充满感恩,他总是觉得,自己是借着学校的资源,收获了别人的善意。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自己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把伞的情怀,每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4位贫困山区的孩子,定期与他们见面,聊聊这个精彩的世界。
有人说,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近日,一个11岁的小男生在逛街时,发现了小女孩孤身一人边走边哭泣。
小男生出于关心,便走上去询问。原来小女孩今年才3岁,找不到回家的路。
小男生为了让小女孩尽快找到家人。主动地向母亲要了手机报了警。

在小男生想方设法的帮忙下,小女孩终于找到了妈妈。
庆幸的是,小女孩遇到的是善良的小哥哥,才能找回家人。
如果是遇到坏人的话,我们很难想象结局是否如此美好。
网上就有人评论到:“小哥哥好赞。年纪虽只有11岁。但是能帮助迷路的小女孩找回安全。”
梁晓声说:“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
对于11岁的小男生来说,就是很坦然地去帮助别人。
他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感到愉快。
给予孩子根植内心的善良,会让他们对自己真诚,对他人温和,同时也收获这个世界给予的褒奖。
培养孩子不卑不亢的人格
在这个“树洞”故事里,让我们重新解读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对此,他的理解是:所获得的,要有一定的德行相匹配。
深表赞同。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清华学子的坦荡,让人觉得真诚可爱。
他不卖惨,不自卑,不抱怨,不用自己的尊严去换取什么,不泯灭心中的良善与信仰。
他接的第一家家教,一个小时一百块,其实这个价格并不高,他用真心换来了学生的好成绩,也收获了家长的信任。
感恩于这位家长给他提供了机会,后来他一直没有涨价。
白岩松曾说,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
看一个孩子有没有出息,不是看他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他是否有健全的人格。
薛涌曾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中讲过他和女儿的故事。
他带着一家三口刚搬到美国的时候,家庭条件不好,买不起车。
在学校里,女儿被有钱的同学询问:“你们家怎么没有车?”
很多家长在这时,会担心孩子因为家境贫困遭到同学的排挤和嘲笑,从而隐瞒真实的经济情况。
然而,薛涌不这样做。
他如实告诉女儿:“我们家不买车,是因为没有钱。”
没想到,这种做法却让女儿正视了贫富差距,她根本不把自家贫困这件事当作人生的缺憾,反而知足常乐,乐观自信。
女儿七岁的时候,被人问家里是穷是富,她还笑嘻嘻地回答:“属于偏穷的!”
言语落落大方,没有丝毫扭捏。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重点在于,父母自己要摆正心态,才能引导孩子以平常心看待攀比。
如果父母不以贫穷为耻,孩子也不会认为金钱是衡量地位的标尺;如果父母自怨自艾,孩子自然也会感觉低人一等。

金正昆说道:
世界不会因你改变,心态决定一切。
只要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别人对他的嘲笑就如蚊子叮咬一般无关痛痒。
他们会正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坦然面对,从而不受他人影响,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格
这位清华学子出身贫寒,生活实苦,但他足够豁达。
在提到自己的家境时,他不卑不亢,轻描淡写地把自己遭遇的困境徐徐道来,在自我调侃中让人看到了他对待生活温暖向上的态度。
他调侃自己的伙食,明明只是菜汤拌饭,他却从不抱怨,吃得津津有味;
每个月四百元伙食费,吃饭花去三百,剩下的一百元,他称之为巨款;
唯一的遗憾,也仅仅是大一的时候因为自己捉襟见肘没能参加班集体的活动而已。

贫困的生活并没有驱散他的积极乐观,他一边接受现实,一边努力改变现状,并一步一步让自己变得更好。
他活成了一道光,为自己驱寒,也给路人光明。
今年热播剧《小舍得》映照出不少家庭的真实写照,这是一部以小升初延伸到家庭教育的影片,真实写出多数中国家庭教育面临的现状。
印象最深的是蒋欣饰演的田雨岚,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子悠成绩拔尖,想尽各种办法进入奥数班,即便被奥数班老师责骂侮辱也不替儿子讨回公道。
当老公为此和她大吵大闹时,她却拿出子悠成摞的数学试卷,上面全是A+,一句“凡事都要看结果,挨几声骂换这样的好成绩,有什么可计较的”,却不知道因为此事孩子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甚至子悠养一只蚕宝宝也要被田凤兰收走,还告知不要上课分神,终于孩子发生了反抗。
在一次畅所欲言的家长会上,子悠拿起话筒说:“我觉得妈妈不爱我,她爱的是学习好的我,只要我有一点空闲,你就会让我多做一道题,多刷一张试卷,我没有朋友,没有爱好……”
孩子的正面宣战并没有成功。
后来子悠再一次竞赛考试中因为做不出题,当场把试卷撕成碎片,孩子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培养出积极乐观,心理阳光的的孩子,才是教育最成功的样子。
我们总是把成人的焦虑映照在孩子的身上,总把未知的未来提前帮孩子计划好,从不考虑孩子是否接受,孩子心理承受力能不能达到。
于此相反孩子变成了一个厌学、逃避、暴躁、逃离的状态。
清华学子的这篇“树洞文”,让人觉得异常珍贵。
这种珍贵在于他的真实,更在于他给我们带来的力量和勇气。
被善良环绕的孩子,温暖自己,也会收获别人的善意;
拥有良好德行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迷失航行的方向;
积极乐观的孩子,眼里见到的,是广阔的星辰大海。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