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我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双减之后的第一个寒假,有点不知道怎么跟孩子安排了。从前还可以给孩子报学科课外班,把孩子送过去,多少有点吸收,我们心里也踏实。现在虽说给孩子报了几门兴趣班,但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我们要上班,孩子由爷爷奶奶陪着,电子产品怕老人管不住,学习上寒假作业也不多,这样傻玩一个寒假,很难想象下个学期开学会是什么样子。我想来跟孩子谈谈,可是怎样跟他谈才好呢?
这也是许多家长的担心,担心孩子度过一个混乱的假期,荒废了学业,也担心孩子养成了各种坏习惯。
“双减”在眼下看来,是为孩子们减轻了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让他们有时间去运动、阅读、玩耍、探索和培养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化发展。长远来说,我们也要看到,国家的人才培养策略已经更加明确——光成绩好可不行,未来需要懂得自我管理、能够自主学习的孩子。无论学校、家庭还是培训班,其实都只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辅助。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一样瞬息万变,终生学习已经成为每个孩子的标配,他们与学习一生相伴,来跟上这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而时刻需要别人盯着、追着才肯学习,甚至盯着、追着也没法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孩子,未来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要调动他们自己的力量,管好自己、规划生活,将来成为自己和时代的主人。
在撤去各种外力之后,起初我们会有不适应,有种种担忧,这很正常。同时,也意味着在自我管理方面,孩子从前接受的训练不足。我们不要小瞧了孩子的能力,一年级的孩子经过训练,就可以独立自主地规划和打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了。担忧提醒我们改变,越早越好,但任何时候都不晚。
正好借着这个假期,让我们迈出第一步,教孩子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寒假生活。
1、先和孩子一起憧憬寒假生活
别一上来就提要求,先和孩子一起憧憬寒假生活。让孩子说说自己想见的人、想玩的东西、想读的书、想尝试的事物、想学习的本领等,用一张白纸写下来,我们也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
比如:看电影、爬山、骑单车、打羽毛球、嗨歌、做手工、拼乐高、画画、听音乐、阅读、玩魔方、打篮球、去图书馆、玩手游、做公益……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让孩子对寒假生活充满期待;二是丰富孩子的寒假生活,别看孩子总想着玩,要不了几天就不知道玩什么好了,无聊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电子产品;三是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2、再跟孩子聊聊学习任务
肯定孩子这一学期的努力和进步,无论成绩如何,孩子总有闪光的地方,看见它们并告诉孩子,能增强孩子的信心,也让我们的谈话更积极。
和孩子一起将寒假作业罗列出来,包括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让孩子对这个假期该完成的总体任务心中有数。
3、与孩子一起规划假期
一放假,孩子手里的时间突然增多,他们可能迫不及待地想要享用这笔“巨款”,我们要帮助他们学会“理性消费”。
与孩子一起在“寒假时间明白表”上将已知的安排按照用途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孩子从感官上理解寒假时间的多少——原来,寒假里真正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啊。孩子也对寒假安排一目了然,便于他们分配余下的时间。
主要包括:聚会、旅行、兴趣班和参加活动等。

4、制订一周计划
通过前面的沟通,孩子对于自己在寒假里想做的事情、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整体的时间规划已经了然于胸,就可以一起来制订寒假计划了。
寒假计划最好按周制订,便于有了变化灵活调整。
1.将刚才收集的“寒假愿望”挑选一部分填写到计划表“想做的”栏目里。
2.引导孩子分配寒假作业,填写到“该做的”栏目里。
寒假作业主要分为两部分: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
书面作业根据余下的时间存量计算分配,最好在假期末留出2-3天时间不安排作业,用来查漏补缺、纠错订正和做开学准备。
原则上:先做该做的,再做想做的。

将“计划表”粘贴在醒目的位置,孩子完成一项就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划去一项,让努力和进步看得见,增添成就感,激发做得更好的愿望。
如果爸爸妈妈也能给自己来上一份,和孩子一起努力,孩子坚持执行计划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也可以配合游戏的方式,比如积分或者通关升级,一周下来,积到多少分,就可获得一次精神奖励,或者一份特权,比如外出吃一顿,或者在好朋友家住一晚。
周计划可以每周复盘一次,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也帮助孩子不断调整和改进。
5、明确一天的时间安排
在孩子清楚每天要做哪些事情之后,我们还需要用“时间图”来明确一天的时间安排,假期也仍然要规律作息,保持孩子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精力充沛。

跟孩子一起梳理一天里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我们可以给孩子合理的建议,但不要强迫他们必须采纳,按照孩子的想法试行一两天,耐心地引导他们观察和记录,再来跟他们沟通,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了。
这样一整套下来,我们就将合理规划寒假生活的思路和方法教给了孩子,也帮助他们集中精力专注于各种目标。孩子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自控力有限,如果他们不懂方法,又漫无目标,就容易发生混乱。和孩子学走路一样,在学习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起初可能会做得不好、不顺利,我们多一些耐心,多给他们鼓励,他们就一定能自己走起来,跑起来,甚至跳起来。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