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可能和你之前看过的不太一样。
昨天看到后台有家长的留言,说:
“我知道你们给的方法一定是好用的,可我就是普通的妈妈,也不是育儿专家,所以该怎么运用呢?”
我这才突然意识到,科学育儿的这套方法,可能确实有点儿难落实,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妈妈,而不是全能妈妈。
所以今天,我将以一个普通且焦虑的妈妈的身份,给大家分享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那些无处安放的小情绪。

其实我一直是比较有耐心的人,平时也不怎么发脾气。但自从有了孩子,我才体会到情绪失控的感觉。
但好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自我反省和修正,但还是会忍不住发火。
就像上周六,我临时要加班,本来答应女儿带她去游乐园,最后也只能无奈爽约了。
我知道,女儿肯定会哭会闹,我也做好了回到家拉长战线哄她的准备。
可就在我辛辛苦苦加班的时候,女儿做了一件让我非常崩溃的事情:
她居然跑到我的卧室,把我最昂贵的几瓶护肤品打碎了。
我总是跟女儿强调,这些护肤品对妈妈很重要,让她平时玩的时候千万要注意。
所以,这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报复行为”。
下班回去的路上,虽然我很生气,但也在极力克制情绪。
我心里在想,也许女儿打碎了护肤品后,能够想到我有多愤怒,也会害怕我惩罚她。所以我如果真的教训她了,那么不仅不会解决问题,还会让她更加恐惧,毕竟爽约的人是我嘛。
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和女儿好好说话,一定不要发脾气。
结果呢?当我到家看到女儿若无其事地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质问她也不认错反省的时候,我彻底爆发了。

当时我们母女俩的气势都很强,谁都不服谁,我说一句,女儿还嘴一句。
实在忍无可忍了,我拿出她的芭比娃娃,然后狠狠地摔在地上。
女儿一下子就安静了,不再和我大吵大闹了。她默默地捡起地上的芭比娃娃,紧紧抱在怀里,眼角泛着泪花。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好像伤害到女儿了。
那次之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一向提倡“不吼叫育儿”的我,会对孩子发如此大的火?
后来,我翻看了自己亲手写的育儿日记,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次发火并不是偶然,是长期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
讲真的,我并不是一个特别擅于管理情绪的人,尤其是在有了孩子之后,脾气日渐暴躁。但我一直都努力在做一个不会轻易发火,有话能够好好说的妈妈。
一开始我做得很好,即便女儿做了很多几乎让我崩溃的事情,比如把我好不容易做的炸酱面洒了一地、早晨起床磨蹭害我和她一起迟到等。
每次我想发火的时候都会拼命自我暗示:要做一个温和亲切的妈妈,接纳孩子的不足。
现在想想这些,才发现这根本就是在压抑我自己的情绪嘛!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金刚不坏之身”,有情绪在所难免,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完全没有脾气的妈妈也只是童话故事里的。
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子,有负面情绪都很正常。我们不能因为追求绝对好的教育方式,而不断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这本身就是非常内耗的一件事。

几年前我刚怀宝宝的时候,就已经在写育儿日记了。我把完美妈妈的准则一条条地列出来,以此来鞭策自己。
可等到孩子出生后我才发现,想要当完美妈妈,你必须完全放下自己,但这怎么可能呢?
一个人如果长期忽略自己的情绪,那么压抑久了,不是憋出病来,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脾气越来越差。
况且,亲子关系没咱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所以要在有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发火”。
所以,在最后我想跟你分享的,不是如何成为不发火的家长,而是如何把发火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首先,我们一定要学会一件事,那就是随时做好向孩子道歉的准备。
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冲我发完脾气后,从来不沟通,这样其实就会带来两个不好的影响:
第一,孩子不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第二,孩子会感到恐惧。
所以在我教育女儿的时候,如果真的不小心发了火,在事情过去之后,彼此都冷静下来了,我会先跟她道歉,然后再心平气和地沟通。
就拿开头的那件事来说,第二天我就带女儿去商场挑选了她最喜欢的绘本和玩具,她高兴得不得了。
看到她情绪还比较好,我便跟她聊起了那天发生的事情。
我问:“宝贝,那天妈妈冲你发火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女儿回答说:“因为我把你的化妆品打碎了。”
我说:“对,虽然你做得不对,但是妈妈也不应该摔你的芭比娃娃,妈妈向你道歉。”
女儿笑了笑,说:“没关系妈妈,是我先做错的。”
你能想象,这么小的孩子,说出来的话居然这么暖心吗?

孩子并不是完全不明是非、不知黑白,只是有时候我们用错了引导方式。
就像我这次向女儿道歉一样,我真实的想法有两个:
第一个当然是要告诉她,妈妈确实为此感到很抱歉;第二个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情就要主动道歉。
有的时候我在想,到底是我们教孩子成长,还是孩子帮我们成长。其实是都有的。
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同样的,这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爸妈。
如果你实在控制不住吼了孩子,除了要及时道歉,还要注意以后避免以下几种情绪化的表达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我真是后悔生了你这样的孩子!
以后我不是你妈妈,你不要叫我妈妈!
其实发脾气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孩子的表达。
也许你总是会认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太难了,但你有没有想过,有的时候沟通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共情。
简单来说,如果你能够代入体会孩子的心境,察觉孩子在面对每件事时所产生的情绪,自然而然就知道该如何沟通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用绝对化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没人天生就会做父母,就像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生来就很优秀。
去探索吧!你会发现,只要少点儿较真,多点儿接纳,教育孩子的过程就真的很有趣。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