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知道谁是谷爱凌吗?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奥运会自由滑雪金牌和奖牌得主,在刚刚结束的冬奥会上夺得了2金1银的好成绩。尤其是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决赛的第三跳,更是打破了自己的限制,靠两周空翻转体1620度,一举夺得了奥运会的金牌。
1620度可能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只是一个数字,这究竟是一个什么难度呢?
难度相当于在17层楼的高度上偏转了四周半,这个极限动作让国人沸腾,从谷爱玲的猫到她赛后吃的韭菜盒子,一天上了50个热搜,简直像住在了热搜上面。
而我却是在奥运会之前就已经认识了她。
地铁、公交、机场、商场铺天盖地都是他的广告牌,一年收入就过亿,速度是直追刘翔、李娜、姚明。明明只是个刚满18岁,之前你都没怎么听过的运动员,怎么一上线就能神装带王炸,甚至还没登上冬奥舞台就几乎已经赢了天下?
这跟谷爱凌的妈妈给她做的学业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可远不止是滑雪教练以及顶级名校高材生那么简单。谷燕曾是著名生物学家沈彤教授的关门弟子,她22岁赴美留学,曾获澳门大学全额奖学金、生物学硕士,后来又就读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工商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谷燕本是一个可能在生物学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可是后来却最终选择了风险投资。可以说谷爱凌的妈妈自己就非常优秀,而且自己本身就是精英二代。而且在孩子教育方面绝对是下足了功夫,我们可以大体算一下谷爱凌在学习上的花销。
谷爱凌她是在旧金山最好的私立学校之一,光小学的费用的话,一年下来的话,4.1万美金,从初中一直到高中全部都是私立学校。
她学了十年的钢琴,学了十年的舞蹈、芭蕾,然后学了滑雪,学了跆拳道,学了攀岩,学了射击,我们就按着一个补习班,每一次的费用就算100刀吧,她滑雪的话,一次的话是150美金。在美国花找训练的话,她训练费最低是2000刀一个月。再加上她的寒暑假,回中国的机票,在中国的补习,全部加在一起,谷爱凌身上至少花了两千万。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之前,有家长在教培机构已经充值达到了3000万,但是没有起色,那谷燕到底作对了什么呢?

寻找孩子的兴趣
谷爱凌在仅有三岁的时候就被母亲带到了滑雪场,那便是她与滑雪的初次结缘。同龄人都在哇哇大哭的时候,小谷爱凌就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从滑雪场上滑动,摔倒了便自己爬起。
随着小谷爱凌的一点点长大,她对滑雪的热情也是成倍的增加,对于一个更加具有挑战的滑雪动作,她也开始了疯狂的练习。谷燕这才意识到如果不给孩子一个更加良好的滑雪氛围,那么在滑雪技术的进步和自身安全上都会出现很大的隐患。于是谷燕把自己的女儿送到了专业的滑雪队进行学习,而谷爱凌的技术也有了更快更大的进步。
有很多家长会替孩子自己去选择兴趣班,比如女孩子就去学唱歌跳舞,芭蕾之类的,男孩子就送去学跆拳道各种球类等等。去之前也不征求孩子的任何意见,看着花重金买的钢琴孩子不谈,又不得不逼着孩子练琴,结果闹得亲子关系很紧张。
就好像孩子喜欢香蕉,于是你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买了一车的苹果。孩子无言以对,然后你问她为什么不感动?
但是孩子真的只是喜欢香蕉而已。
亲情里藏着宿命,每个母亲在自己孩子出生后,都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遗憾包装成礼物,加上那句为了你好,送给我们的下一代,不管对方是否愿意接受。
这是我们中国大部分父母养育孩子的真实写照。有的爸爸为了供孩子读书,竟然连烟都戒了,有的妈妈为了给孩子报辅导班,已经有好几年没有给自己买过衣服了。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真的是对的吗?或者说,孩子真的能领情吗?身边的一些孩子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承担了提高家庭经济状况的能力,导致学习能力上不去。
所以,我们家长真的要主动去帮助孩子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支持孩子的兴趣
谷爱凌不仅滑雪、马术、瑜伽、钢琴玩得很溜,而且还会写歌,还对量子物理感兴趣。
谷妈真的是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下足了功夫。站在风险投资的角度来讲,她也是在分散投资。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兴趣不行,就再换一个。其实这也是中国家长的现状,我周围的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就有报7个的,一周七天,每天都有课程。孩子不是去上兴趣班,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而且有的家长经济上已经很吃紧了,给孩子报名还是毫不犹豫。
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们知道了如果可以靠测评来提前懂得孩子的天赋的话,那我们家长再去支持的话,“投资回报率”可能会更高。因为会更加聚焦,而且孩子在有优势的项目上也更容易出成绩。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可能靠后天的努力就可以达到,但是一个卓越的运动员,没有天赋绝对是会有她的天花板的。

让孩子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谷爱凌2019年切换了国籍,三年后的今天以堂堂中国人的身份拿下了奥运冠军,可谓每一步都计算得刚刚好。
谷燕是按照每个国家的优势去培养一个孩子,把中美两种文化的精髓全部都吸收了。孩子在国外的话,通过这么多年,包含它的私立学校啊,包含的一些业余的爱好啊,滑雪也好啊等等,至少比在国内的孩子更加的自信,那她更看重中国回国的发展,所以这个时候果断回中国了,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一条路。
你觉得中国更需要谷爱凌还是美国更需要谷爱凌呢?美国是一个传统体育强国,各大领域都有诸多世界级的体育明星,比如说篮球有乔丹、科比,游泳有菲尔普斯,网球大小威廉姆斯,拳击有泰森等等等等,一个滑雪冠军对于美国来说可能只是多了一个冠军,但对于中国,我们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体育明星太少了,刘翔、姚明、李娜,还有谁吗?在自由式而且这个领域能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就已经开创先河了,更别说夺得金牌。尤其是我们国家正在监管学科教育,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今天,中国太缺少一个谷爱凌了,她就是如今所有青少年最完美的一个青年横空出世。
所以整个教育规划很多人不在意,觉得孩子其实扔出去就好,我们说扔出去就是把孩子扔到国外去留学,送出去是个动作,研究过这个孩子每一年他的教育应该怎么去发怎么?所以教育规划点不是说我让孩子选择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国家,而当他需要这种教育规划的时候,他去找谁,任何的成功不是说在于自身,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提前规划,让孩子少走或不走弯路第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谷爱凌的商业代言数量超过20家,远超一线娱乐明星。谷爱凌在斩获世界极限运动会和世锦赛两枚金牌后代言费已涨至180万美元。按平均一个代言150万美元计算,谷爱凌目前在手代言价值大概3500万美元,约合2.2亿元人民币。企业坦言体育明星的管理相对严格,比娱乐明星风险更低,近两年更受欢迎。据统计2021年全国一共有161起运动员代言,几乎是2018年至2020年运动员代言数量的总和。
我们可以去深挖一下谷爱凌背后的经纪公司,这家公司就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
IMG到底有多牛?
首先他们眼光毒辣,善于发掘有故事的运动员,比如张伟丽从北漂草根逆袭拳王、苏翊鸣放弃电影转战滑雪、谷爱凌滑雪加学霸的双天才人设都让IMG看到了商业潜力,经过他们的包装后这些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IMG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主办了700多项体育赛事,包括中国足球中超联赛、中国男篮、UFC综合格斗等顶级赛事;另外IMG还有时尚界的资源,环球小姐选秀就是IMG母公司旗下的IP,在谷爱凌夺冠前她就作为模特登上过时尚芭莎等杂志。
IMG还在谷爱凌15岁时给她拉来红牛的赞助,谷爱凌开始有了专业的营养师和体能训练。
经过IMG包装的运动员商业价值都很高,谷爱凌年赚2.2亿成中国价值最高运动员,
谷燕在帮谷爱凌挑选经纪公司的时候也是非常谨慎的,也算是孩子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在国外,职业生涯很早就会给孩子做启蒙了,去帮孩子对职业有一个概念,而不是我们到大学毕业或者说研究生毕业之后再去考虑孩子的职业。
在我咨询的案例中,很多孩子的择业是家长帮着选的,女孩子就安安稳稳当个老师,善于考试的就考个公务员,或者是做会计吧,越老越吃香,要不就托人找关系硬往事业单位送。家长当然有她们自己的考虑,毕竟孩子能有个安稳的工作,她们也就放心了一大部分。但是,孩子有的是干一行恨一行的。比如TQC测评出来是一个老虎型性格的孩子,你让她去做出纳,她真的是做不下去的,或者说她是十分不愿意的。比如让孙悟空去做唐僧的活计,每天把他束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让他打坐,他是坐不住的。所以,我们家长要提前去帮孩子做职业探索,经常跟他们讨论一下自己单位的事情,或者是去把孩子带到我们的公司,让他们去体验一下我们的工作,再或者有职业探索的夏令营或者冬令营,都可以让孩子去多尝试。

父母是孩子的助力而非阻力
这里的帮助并不是有问题就去替她解决,而是提供支持,让孩子去解决问题。
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候,谷燕跟爱凌就在北京跟着大家一起庆祝。谷爱凌觉得自己特有信心2022想用中文发表过奖感言。后来她妈妈并没有打击她,而是说,那你首先得能去,第二还得获奖,获了奖人家可能来采访你,你才有机会用中文感谢大家。爱凌说我可以。
不得不说,谷爱凌的时间管理做的非常出色。为了拿出时间做滑雪训练,提前一年修完课程,而且离满分就差20分的好成绩被斯坦福大学录取。谷爱凌每年暑假也要回北京海淀黄庄补奥数。开始听五年级的奥数,听不懂就该听四年级的奥数,后来听懂了觉得还挺有意思。在海淀黄庄的奥数班刷完题再回到美国,很容易就成了学霸。谷妈妈说,来中国上十天课能在美国顶一年。而且谷爱凌不仅不奥数,还补语文、生物、思维。现在学科知识肯定是不补了了,但是不得不说,爱凌应试能力的培养北京黄庄功不可没呀。
当孩子受挫的时候,家长是可以给她解决方案的。
当13岁的谷爱凌首次参加成人组比赛,发烧42℃的她想想都让人心疼。在训练的时候爱凌摔成脑震荡短暂失忆,而这些困难时刻,都是谷燕在帮助孩子善后。照顾起居的同时,也在给孩子力量的支持,心里的倚靠。

我们可能很难复制另外一个谷爱凌出来,但我们可以从谷燕培养谷爱凌的身上借鉴到很多值得家长学习的东西。比如家长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去精进自己,因为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世界才是友善的,我们才有更多的阅历或者是经验去应对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这也是我学青少年成长规划的原因之一,学了之后,我觉得我是站在前面等孩子,我会用好奇的眼光去等待去发现,而不是孩子有了变化之后再去焦虑。要去尊重孩子,去帮助她们做探索,去给她们赋能。有些家长会说我工作真的太忙了,觉得孩子还小,忙些累些,忽略孩子都没关系,骨血连心,再怎么都是亲生的,不会生疏。
但后来发现,错过了孩子成长陪伴最关键的时期,发现孩子真的跟自己有了隔阂,很难再一起其乐融融地享受亲子时光了。所以,哪怕工作再忙碌再劳累,都请留出陪伴孩子的时间,这是为了孩子以后的成长铺路。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