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个场景,你正在打电话,你的孩子们在屋外的走廊上疯狂奔跑,大声吵闹,导致你无法正常讲话,你会怎么做?
第一种选择:冲出去,朝孩子们吼道:“别吵了,再吵离挨揍不远了。”
第二种选择:摇摇头,喃喃自语道:“孩子嘛,长大了就好了,随他们去吧。”挂掉电话,任由噪音持续下去。
第三种选择:美国著名的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建议,先做一个深呼吸,然后出门对孩子们说:“亲爱的,你们的声音有点大,看起来心情都不错,跑得跟小火车似的。再提出合作建议:“不过,你们能不能去外面跑?我可以帮你们布置个障碍跑道,屋里不方便比赛,等妈妈一打完电话就出去帮你们建造,好不好?现在,请你们帮妈妈个忙,先去后院玩可以吗?”
这种处理方法被称为“情感引导”,虽然不需要威胁和惩罚,却被作者亲测有效。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当然了情感引导的前提是父母能压得住火气,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
父母可以将情感引导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从点滴日常中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家长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孩子们既获得了尊重,也能从“合作”中得到益处,配合程度自然就高。
那第一种和第二种选择的父母有什么不当的地方呢?
第一种父母被称为控制型父母,这类家长的话就是命令,他们既不给孩子表达的动机,也不考虑孩子内心的感受,动不动就板起面孔,对孩子进行威胁或惩罚。
这类父母用自己强大家长的形象,屏蔽了孩子内心的需求。没有看到孩子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时,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也有他自己的感受和判断。
控制型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大多内向、拘谨,不敢随意表达。因为在幼时的养育中,还没开口,往往就遭遇来自家长的强势打压。
第二种父母则被称为放任型父母,相比较放任型父母,这是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孩子怎么样都行,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缺乏约束和规矩,且没有群体归属感。
因为缺乏规则感,放任型父母养育出的孩子大多“无法无天”,以自我为中心,眼中没有他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做出很多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自己也很难获得外部世界的认同和接纳。
怎样陪伴孩子成长,是一门艺术。无论是控制型家长还是放任型家长,都无法养育出高情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