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自问,我也曾多次说过孩子,你看你笨的,笨蛋等等。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没有什么大影响,只是当下有点解气而已。
可是,我们做父母的一句不以为然的话,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原来,我们怎样看待孩子,孩子便会怎样看待自己。
当我们带着负面情绪,狠狠地吼孩子时,孩子倒未必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反而有可能是我们在迁怒,在宣泄自己的情绪。
孩子做了我们负面情绪的承载器。
事实上,相对于我们怕孩子犯错,孩子也怕我们乱贴标签。


导致的结果就是……


事实上……

我们新生代父母也时常不小心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如此,便正印证了那句,你害怕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成为那个样子的人。
如果你想让孩子变成一个胆小的人,就不停提醒他“你真胆小”,很快,他就真的变成胆小鬼了!



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制止孩子不当行为。
只是……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01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心理学有一种“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后,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最终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常常因为孩子的性格而向其他人表达歉意,或者有意无意地去纠正孩子的性格,都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性格产生自卑。
这些自卑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性格里的优势,反而让他痛恨自己为何是这样一种人;还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很多冲突,进而引发一些心理障碍,比如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
02正视孩子的位置
每一个孩子的性格都大相径庭,家长们应该因材施教,放下焦虑,让孩子活出自己,在适宜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我。
如果是出于担心孩子患有社交恐惧症,那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做有效的沟通交流,按部就班地去改变孩子不善于社交的性格。但如果孩子真的十分抗拒,更喜欢独处,也不必去逼迫,尊重孩子的意愿,慢慢地去改变。
03发觉孩子的兴趣爱好
内向的孩子常常喜欢把想法藏在心里,有时候,藏着藏着连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是哪样了。
很多内向的孩子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当遇到自己熟悉或者感性的事情时,会一改往日的沉默,转而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跟平常判若两人。
所以,父母平常可以多观察孩子,看看他喜欢哪些事情,然后去着重培养,并鼓励孩子去跟有相同爱好的小伙伴一起交流,渐渐地,你会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有自信了。
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你不用变得外向,内向也挺好的,但是需要你发言时,一定要勇敢。我也一直这样对我的孩子说。
家长们一定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爱他,就应该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当孩子在一方面特别欠缺的时候,就要关注孩子是否在另一方面有闪光点,比如邻居的孩子爱学习,听话,语言天赋惊人,但动手能力很一般,内向且胆小,作为家长先不要着急给我们孩子“贴标签”,我们要明白到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家长要学会发现孩子的天赋,并给他提供环境。
父母要有捕捉到孩子天赋信号的能力。
如果家长都能有这种能力,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成为“不拘一格”的有用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