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里约奥运会,施廷懋收获女子三米板单人、双人两块金牌。
2021年7月25日,她与王涵在东京奥运会女子跳水双人3米跳板决赛中获得金牌。
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此次奥运会中获得的第4枚金牌。







当看到施廷懋脚踝上的绷带,网友们都心疼不已。
同时许多人也不理解,到底是什么让施廷懋能一直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
到底是怎样的家庭环境,能培养出这样一位坚韧不拔的奥运冠军?
01
五岁那年,重庆体委到幼儿园挑选练体操的好苗子,施廷懋中选。
八岁那年,她又改练跳水。但在一开始,父亲并没有想过让女儿走体育这条路。
父亲施晓林说道:
“我知道运动员的辛苦。她练体操一个星期过后,我才去看她训练。
我看到别的孩子要拉韧带,都被教练“整”哭了,我孩子就没有哭。完了过后我就问她为什么没有哭,她说,哭有什么用,该练还得练。
那我说你喜不喜欢呢?她说喜欢。
从那时开始,我就再也没有反对过她练体育,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全力以赴地支持她。”

从这里,我们看出来施廷懋父母并没有给她的热爱“泼冷水”,反而是信任她、认可她,对她是满满的尊重和支持。
而且父母更相信,在运动中学到的能力会帮助施廷懋更有可能成功,而非运动成就本身。
这时孩子只会朝着他内心向往的方向发展,谁都阻止不了,这才是真正的初心。
然后,耐心一点,等一等孩子,静待花开。02
在每一次比赛完过后施晓林都会把女儿的名次和分数记录下来,跟上一次进行对比,掌握她的思想和她的心态,还有她的技术。

施晓林直言自己并不懂跳水,他说这仅仅是作为一个家长最简单的对孩子成长的判断力。
不少孩子最渴望父母能真正走进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从而让父母更理解、更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
我们相信施廷懋也是这样想的。
庆幸的是施廷懋的父母深谙这教养之道。

他们关注的重点从来都不是孩子的赛事排名,也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每一场赛事后孩子那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都会主动去观察去了解并帮助孩子复盘,及时对孩子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沟通。
对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孩子的一生充满希望,但这个重担是父母培养出来的,正是因为沟通,才能培养好孩子的一生。
03
从施廷懋家庭教育中可以得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潜在的梦想,对于孩子选定的梦想,父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帮助孩子将其挖掘出来并给予支持,即使最终孩子不能实现梦想,但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其次,要学会做智慧型的父母,学会与子女进行有效沟通。
这是父母主动走进、了解孩子的最直接的方法,是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
通过有效的沟通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引导孩子切换看世界的角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培养孩子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相信每一位家长对孩子都充满了拳拳之爱,可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在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