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媒体文章里,美国实行的是快乐教育,很多人四则运算都算不清楚。
有这么一个段子,说中国人在美国去便利店买东西,买7元东西,付102元,让收银员找零95元,收银员算半天都搞不清楚,因为她只会从100一个一个数减到93。
但是与此同时,美国人又获得了获得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和同级别其他奖项。这是过去很多人都很疑惑的,周末在家,重看了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其中第135封信中介绍的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里面讲:如果给学校(中小学)打分,中国的一二线城市的学校得分集中在60-90分,而在美国,得分是从20分到100分均匀分布的。
在美国,有三分之一高中达不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在这些学校,老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教书,而是确保每个孩子来上学,不要逃学去犯罪。
《社会动物》这本书里面讲到,如果出生在美国底层,那只要做到三件很简单的事,就有98%的可能性逃离贫困,第一坚持读完高中,第二先结婚再生孩子,第三找一份全职工作。对应说的其实就是最底层的三分之一人群和学校。
另外有三分之一高中,关心的是让孩子高中毕业,最好有一半能够上大学,但是这些学校很少有资源保障好学生进一步发展。
美国这三分之二的高中的情况,就是我们印象中的躺平模式,中国的高中大部分是强于这些学校的,也也是如果比较数学的平均成绩,中国学生强于美国学生的原因。

但是美国对前5%孩子的教育有很好的保障,美国的好高中大部分是私立高中,学费较高,主要靠家长掏钱,少部分是公立高中,但这部分学校在最好的学区,周边房价非常高,因此房产税非常高,而每年收上来的房产税一大部分是拿来用于办学。这些好学区学生的家庭背景也比较好,学生本身条件也好。总之,在美国,富人的孩子是接受的精英教育。
如果只比较前1%最好的中学,这些学校课程的难度和课程种类的宽度,中国的学校则明显不如美国。前1%学生平日的辛苦程度,中国也是不如美国的。
吴军拿自己女儿举例,她在学校不是最好的学生,但是在高中后面三年(美国高中四年),学的主要就是大学水平课程(AP课,美国大学预修课程),加上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
比如,吴军女儿,在高中就学了复变函数,上了大学,这部分课程可以免修直接获得学分。而在中国,复变函数是大学课程,很少有孩子高中就学。我大学学的数学系,复变函数在数学系里面也算比较难的课程,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复变函数学两遍,实变函数学十遍。
在美国,不鼓励年龄特别小的孩子提前申请大学,对于有潜力的孩子,学校会给他们开很深的课程,而不是”炒冷饭“(已经会的内容反复学),除此之外,有天赋的孩子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滑雪、大提琴、高尔夫、篮球、花样滑冰等等。
比如,谷爱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一名高中生,完成学业之余,兴趣爱好同样做到世界级。2022冬奥赛场,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除了谷爱凌,还有很多类似背景的选手。

对于中国孩子的基础教育,吴军老师在信中也给出来两点建议:
第一,年轻人要多学习知识,而不是对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回炒回锅饭。
去年双减政策落地,很多人从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影响生育的角度解读。我觉得,也可以从避免反复炒回锅饭的角度看,因为围绕考试内容不断深挖内卷,不仅仅是浪费家长的钱,而且是浪费无数孩子的时间,他们本有机会用这些时间学习更宽更深的知识的。
进入社会后,我们就深有体会,会考试对将来的成长帮助不大,而多学很多知识和技能,多发展自己的特长,则能够帮助一个人脱颖而出。
第二、STEM教育之外,需要关注孩子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中国学生STEM水平较高,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
STEM教育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
二是技术素养,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
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
四是数学素养,也就是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
但是相比美国的学生,中国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极差,我们看谷爱凌的纪录片里的演讲录像,和奥运赛后的答记者问,会惊讶于她小小年纪却拥有的强大的表达能力。
在未来孩子长大后的工作生活中,STEM的技能未必直接用得上,而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却要天天用。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所以,孩子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是需要提到较高的优先级的。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