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表姐家的小区发生了一件令人非常痛心的事情。一个13岁的孩子,从5楼跳了下去。
幸好老小区的房子楼层低,孩子的命保住了,全身多处骨折,治愈后还是能正常生活,但这件事给父母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个还未成年的孩子一时之间如此想不开?

表姐说,这家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前段时间突然成绩下滑,也不爱学习了。因为这件事,妈妈经常批评他,甚至没收了他最喜欢的课外书。
据说这个孩子的性格本来就比较敏感,加上妈妈天天数落他,压力太大,导致他走了极端。
这件事发生后,很多人议论纷纷,大家都说妈妈平时管教严格,让孩子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
但是更多人认为,孩子内心太脆弱了,承受能力太差了,有点小事就崩溃。最近几年,关于儿童心理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类似的新闻事件也层出不穷。

我身边有一些家长说,也许是因为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越来越理解和包容,所以才让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不能经受风吹雨打。
对于这个观点,我不做评价,但是有一点我很奇怪,如果我们对孩子只是理解和包容,那这应该是会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啊?怎么会导致玻璃心呢?
换句话说,现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更高了,对教育子女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还是如此脆弱?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讨下这个问题,帮助孩子建设良好的心理生态环境。

前些年,我和朋友调侃说,90后成为父母后,内卷会比上一代80后更厉害。果不其然,当我身边的朋友陆陆续续结婚生子后,一股名为“生存压力”的“龙卷风”朝这批父母袭来。
买房、买车、孩子的教育等等,无处不在的内卷现象,让新一代父母疲惫不堪。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其实并非父母不能接受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普通人,而是现在社会对“普通人”的定义实在太苛刻。
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努力得不够,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末位然后被淘汰,我们用尽了各种方法。
不是我们不心疼孩子,只是大环境的发展,比孩子的成长要快很多。所以,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追不完的成长进度中,压力能不大吗?

当然了,大环境的影响是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习得性无助”。什么叫习得性无助呢?
最初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他曾经花了30年的时间,对上千人进行深度追踪研究,得出了一个重大结论。
马丁·塞利格曼指出,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悲观的孩子,并不是天生性格所致,而是因为挫败感。从行为学角度来讲,以往很多人认为,人之所以会产生某种身体或者情绪反应,一定是由具体的事件刺激所导致。
但在他的实验中,证实了一件事,人之所以如此,那就是人类对自身能力感到悲观,并不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从而陷入否定和无奈的情绪中。

当人类在负面经历中受到了巨大的挫折,但又没有及时修复这种创伤,那么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或者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悲观的环境中,那么他也非常容易形成这种心理状态。
在遇到某些突发事件或者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自我暗示:“我不行,我改变不了什么,我很差劲,我什么都做不到。”
对此,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如果一个孩子有严重的习得性无助,那么很有可能和他的成长环境,也就是父母提供的养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失败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反馈如果都是比较消极的,那么就容易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家长本身也是比较悲观和消极的性格,这会无形中给孩子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继续“三多原则”即可。“三多”指的是:多联结、多鼓励、多释放。
联结,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分享故事,或者亲自去实践一些事情,给孩子支持,让孩子有更多安全感。
鼓励,不要盲目夸孩子,而是要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站起来,并且尝试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方法。
释放,当孩子产生压力的时候,不要让孩子憋在心里,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例如运动、听音乐等释放一下。

其实每个孩子都一样,并不能说哪个年代的孩子更脆弱,只是过去很少有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家长多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堆积。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