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想不到,我工作第一年被提出最需要改进的能力就是提高逻辑性思维(捂脸),当时总被经理反问的就:
“这个结论哪里来的,我看不到逻辑”;
“你能否把你的观点有条理、有逻辑地展现在报告里?”
“可是你的数据和你推导出来的结论没有联系啊”。
逻辑思维是工作时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但似乎却又是我们这一代教育的缺失。结合我当年成长经验和学习的早期儿童教育知识,和大家说说怎样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怎样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表达逻辑
逻辑差的一大表现就是表达观点很啰嗦混乱,就是:说很多但是有用的点却很少。我后来改进的方法就是,每次可以提前准备的表达,我在说之前都会问自己:
“我主要想说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下面有哪几个次要观点”,罗列一下,然后会使用一些条理性词语,比如,“首先。。其次。。。第三。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是……”
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同样重要,语言启蒙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会说话了,会叫人了,我们更需要重视语言的质量,日常可以引入条理性词语,让孩子可以逻辑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做事有逻辑
做事有逻辑有条理是最常见的思维逻辑性的体现,很多人自己就是一遇到事情就乱成一团,这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要做的事情拆解成几步走,这也是我们需要示范给孩子看的。
比如出门前15分钟提醒孩子,“我们马上要去公园了,首先我们一起把游戏垫上的玩具收拾了;然后我们一起穿袜子和鞋子;最后我们背上小书包出门”,
这样耳濡目染地让孩子学会如何条理做事,而且效果一定比你一个劲在叫,“快点快点,来不及”要好得多。
同样的,运用到让孩子做事时,我也会使用条理性语言。1岁时,我让孩子帮忙整理玩具。我说的是:
第一,去把那匹马拿过来、第二,把马放进盒子里、第三,把盖子盖上。
22个月时,我教孩子自己穿袜子,我说的是:
首先,把两个大拇指放进袜子里、然后,用力拉开、接着,把脚抬起来,伸进袜子里、最后,用力往上拉。
这样的效果一定比我们直接上手替孩子做,然后说,“你看,就是这样这样,就好了”,要好得多。孩子慢慢也就会形成这样的思考方式。
日常和孩子读完绘本后,也可以这样和孩子讨论,作为阅读理解训练的方法之一:
这个故事讲述的顺序是怎样的,来确认孩子们是否理解,“首先,巫婆丢失了她的帽子;接着她又丢了她的蝴蝶结;然后她丢了她的手杖”

教育重因果
日常在给孩子讲道理时,不能只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更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不仅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我们也是在和孩子展示逻辑思维。
比如,因为现在是冬天太冷了,所以我们不吃冰淇淋;因为今天我们没穿雨靴,所以我们不能踩水塘。
所谓有逻辑,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些看似简单的“因果关系”,却是最核心的“联系”之一。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用这样的思维和孩子对话,慢慢的孩子也就建立了这样的逻辑思维。
之后也可以慢慢和孩子进行一些讨论,让孩子更好地活学活用。拿下面海报的这些内容比喻,我们日常对话中也可以引进:
“为什么我们要去树荫下?因为我们很热。为什么我们很热呢?因为今天气温高”
“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呢?因为刚刚下完雨就出太阳了”
“因为下雨了,所以出现了水塘;因为下雨了,所以我们要带雨伞和穿雨靴”。

思考逻辑
我当年被说逻辑差的第二大原因就是遇到问题,太容易直接跳到结论,然后经常经不起老板们的质疑,“为什么是这个结论呢?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呢?”
然后在他们的“循循善诱”下,我也能挤牙膏一样说出理由,有时也会发现我的结论还是正确的,但是这样的表述方法作为一名职场人来说就是不够有逻辑的。
我后来改进方法就是,试着慢一点得出结论,而是尝试去发现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有时为了辅助自己梳理这些“联系”,我还会学着画一些推导图,这样我的结论不仅仅只是一个结论,而是有一步一步可循的支持观点。
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同样重要,学龄前的孩子需要了解一些最基础的“联系”,这样的孩子就不会容易简单地跳到结论,“我不会!”;“反正就是这样的”。怎么做?

学会归类
知道事物之间可以按照某个“联系”(特征)而聚集在一起,这就是归类。学龄前的孩子对于信息、观点的归类还太过抽象,但是他们可以学习对于物体归类。
叠衣服时,让孩子根据上衣、裤子和袜子进行归类;整理玩具时,让孩子根据汽车、积木、玩偶这些类别放好;看家庭相册时,可以根据“男的、女的”归类;拿一本杂志,可以和孩子一起剪下广告照片,根据“吃的、用的”归类。
这样的归类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拿些纽扣根据颜色归类,拿一点生活中有的物体,根据某些特征进行归类,比如软的硬的。

了解规律
规律是指可以通过理解事物之间是按照怎样的逻辑出现的,可以根据这样的逻辑来预测接下来出现的是什么。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我们可以进行启蒙的规律一般有以下这些:颜色、形状、大小、数字、字母、数列、物体。
要让孩子认识规律的前提一定是孩子先了解关于这个规律的概念,比如颜色、数字、形状的启蒙要先做到位。
一开始可以先从孩子熟悉的主题入手,比如利用积木进行规律启蒙,“绿色、没颜色、绿色、没颜色,这样的排列很有规律呢”,这就直观地让孩子明白“规律”的意义。
进阶版的就可以用乐高进行,当孩子熟悉了“规律”的概念后,就可以引导她进行预测规律,让孩子填上缺失的那块,归根到底就是在测试孩子能否发现规律和预测规律。

今天分享的这些,我脑海里一幕一幕浮现的都是我当年被说“逻辑不清”的场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总能找到很多共鸣——“啊,原来是这样,我当时这么自我提高的源头,原来是我在要求自己弄清楚联系”。
这种梳理的感觉是我很喜欢的,就拿今天文章里的我教孩子穿袜子举例,很多情况下理工科背景的爸爸都会这么做。这真的不仅仅是“队友比我们更耐心”,而是我们思维上的“短板”,只不过我们之前无意识而已。
而如今,我们补上了,这种感觉不是很好吗?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可以暂时没工作,但绝对不能不成长。所以如果说我“推”,那我也只是推自己。不是对孩子的要求,而是我们自我成长的机会。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