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经常在后台收到大家的私信,家庭关系不好怎么办?如何改善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先和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
朋友家的孩子,4岁多的男孩,有一天和爸爸一起玩桌游,结果爸爸输了。小男孩脱口而出,你看看你,做啥都不行,和废物有什么区别
爸爸非常生气,开始凶儿子,还上手打了一下屁股。而男孩也委屈,一个劲大哭大叫,然后说,妈妈说的,我也能说!
这下爸爸脸更加挂不住了,骂得更凶。妈妈要干预,爸爸不让,结果爸爸又把怒火转向了妈妈(的确,这句话就是妈妈平时随意会说的)。
好啦,本来挺好的“爸爸带娃”时光,就被完全搞砸了,家里鸡飞狗跳。
朋友来和我说这件事,很感叹地说,说老公习惯了,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没想到,儿子竟然看样学样了,以后要注意。
但朋友接着说,我们家以前就是这么相处的,大家都不见外,其实也没啥的。
一家人在一起,真的有矛盾,总要说出来吧,还整天客客气气,那才见外吧。

的确,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容易不注意,不设防,经常不经意就“祸从口出”。
虽然,很多书都说,父母要相敬如宾,相亲相爱。
但说实话,我没那么教条,这的确是最理想的状态。但生活嘛,谁还没有吐槽几句,吵几句的情况呢。
那今天就分享一下,云鲸灵亲子关系测评师在家是怎么处理家庭关系的。
1、夫妻沟通的80%
“二八原则”是我经常运用的方法,在夫妻沟通上,这也是我们的第一原则。
可以有20%的吐槽、放狠话、说难听的、甚至是吵架,那么就要有80%的互相体贴、感谢、夸夸夸。
这个原则一开始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毕竟“难听话”大家容易说出口,“好听话”反而扭扭捏捏,这件事需要一方先走出第一步,那么今天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不妨先做主动的一方。
我们当时是达成共识的,把日常的欣赏和夸奖当成情感账户的储蓄。日常状态好的时候多存一点,那么真的上火时脱口而出的话,也不会透支。
日常的欣赏和夸奖也要大声、具体、及时地表达,就和我们吐槽时的气势一样。
看到这里一定有人说,那“猪”队友没啥长处,有啥可说的呢?
如果真到了这一步,大家别互相耽误了,该离就离。但如果没有走到这一步,那么没必要住在同一屋檐下,却互相伤害。

夸队友,本身也是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试想一下,没人真的愿意和“废物”过一辈子吧?而当我们这么改变了,也就不会在孩子面前战战兢兢,更加不太可能出现开头朋友的那个例子了。毕竟,对于孩子来说,他听到的也是个“平衡”的评价。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毕竟这就是人际关系的“真实”,没有人是“完美”,但也很少有人是“一无是处”。
2、吵架三标准
既然前面说了,二八法则,可想而知,肯定还会有剩下的“20%”的吵架,因为有了日常“80%”的垫底,这几年并没有觉得吵架是灾难,反而我们都觉得,小吵还能促进感情,在吵架的过程中,当我们不管不顾,简单直接地表达出了自己的需求后,我们的情绪宣泄了,同时对方可能才明白,长久以来忽略了什么,我们有这样三个标准:
1、不羞辱
吵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羞辱对方,为了吵架而吵架。
2、表达需求
既然吵架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看到自己的需求,那么就一定要学会表达,最糟糕的吵架就是,自己的情绪一团糟,而对方还一头雾水,“你为什么会这样,你到底想干嘛”。
每个人风格不同,但不管怎么吵,事实、感受和需求都要清楚表达,才是一个有效吵架
3、不冷战
吵架也是一种沟通,那沟通必须是双向的,有一些人习惯于在吵架过程中不说话,这问题不大。
但要确保的是,吵架结束后,大家不冷战,如果吵架过程中情绪过于激烈,无法冷静表达,是可以按下暂停键。给大家一个降温的时间,重新思考和理清楚需求、思路后继续有效沟通,但要避免赌气不理睬对方,甚至刻意做出一些让对方不爽的事情,来逼迫对方先开口说话。
其实你我都知道,这一点用都没有,只会引发双方更大的不满。
每一次吵架结束,越早开始第一次正常交流,就越有助于把吵架转向解决问题的模式。

吵架是双刃剑,可以摧毁一段亲密关系,也能促进一段亲密关系,关键在于我们的选择。
3、在孩子面前吵架,就在孩子面前和好
孩子对于事情的认知比我们大人更加简单直接。我们大人也许吵完了,该干嘛就干嘛,不说什么,大家都觉得互相原谅了,孩子不怕我们吵架,怕的是爸爸妈妈不相爱了。他们看到我们在吵,他们就需要看到我们和好。
爸爸,我原谅你了
妈妈,对不起
互相拥抱
这些看上去很幼稚,但就是这样过家家的行为才能让孩子真正发现,爸爸妈妈没事了,这样是更好的转换视角,多看对方优秀闪光之处,让之前的不愉快真正地翻篇。

当孩子意识到,最相爱的人也会吵架,就不会因为害怕冲突而刻意讨好,这有助于形成人际关系的界限,对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交友观和恋爱观是积极作用。
其实,亲子关系是孩子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亲子关系会直接改变孩子的性格,影响到他们人生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未来的成就等。
通过云鲸灵亲子关系评估测评,用于评估孩子的家庭关系融洽程度,从家庭模式、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父母关系、父亲角色及母亲角色六个维度全面扫描亲子关系。使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为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依据,达到使孩子身心平衡发展,并取得更好成绩的目的。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