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关于“天赋”的话题挺热,在像小编孩子喜欢的一款游戏“魔兽世界”里不同种族的角色各有天赋比如牛头人皮糙肉厚:基础生命值就比别人高5%;
网上也有很多类似说法:东北人种族天赋是唠嗑、四川人种族天赋是做饭、江浙的人则是最最会做生意。

“天赋”到底存不存在
以我国的哲学来看,认为“人定胜天”,夸赞勤学苦练、好学不倦始终是主流语境,与此同时,中国历史上也并不否认天赋的存在,历史上各种天赋异禀、天纵之才,时有耳闻。
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基因学、脑科学等等都会告诉我们,天赋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
天赋就是指人在成长之前就已经具备的成长特性,在某些的事物或领域具备天生擅长的能力,而使其可以在同样经验甚至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以高于其它人的速度成长起来,而且有它的独一性,特殊性。
人各有天赋
此前会议中,有委员提出“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话虽然扎心,但真的没毛病。奥数作为一种相当小众的天赋,的的确确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的。

其实何止奥数啊,任何一种称得上是“天赋”的特质,都是小众的。比如口才天赋、文字天赋、外语天赋、手工天赋、运动天赋、音乐天赋、舞蹈天赋、沟通天赋、统筹天赋、勤奋天赋、怼人天赋……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会有人,天生就比别人擅长。
因此,虽然每一类天赋的人小众,但考虑到这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种天赋,那么具有某种天赋的绝对人数就不是小众了——简单说,多数人,都会拥有这样或那样的天赋。

天赋的幸与不幸
这就有点像电影“大逃杀”的序曲,每个人随机分配个袋子,里面装着什么武器全凭天意。有人可能是枪支,有人则是一把镰刀。

在原始人时代,分配到身强体壮擅长奔跑的天赋,活下来的几率就比较大;在帝都的小升初时代,分配到擅长奥数的天赋,那可能就算是比较幸运,不幸处一方面取决于时代,比如不擅长学科学习的孩子,在唯分数论的环境下,就会被考试淘汰。一方面也取决于选择,比如多数人其实没有从事自己所擅长的职业,终其一生无法达到某项事业的高峰。

一双擅长画画的手,不得不去拿枪;一个文学超群的孩子,不得不去死磕奥数;一个效率高统筹强的文员,不得不守在纯耗时间的岗位上……这都是天赋之不幸也。
天赋能靠勤奋补吗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勤能补拙”。小编个人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勤奋的学习、觉醒的态度、相对充足的资源,是可以让一个“普娃”顺利走入大学的。也就是说,并不需要有什么特殊的学习天赋,但“拙”亦有度,而“勤”亦是天赋。
若是超出义务教育课内,到了奥数、竞赛这个层次,没有天赋,就很难学出个天地了。这个东西,小编觉得不是说靠家长给报一堆班、找一堆名师、点灯熬油学得死去活来就可以解决的了。

从另一方面说,光有天赋,不勤奋训练可不可以呢?多数情况下恐怕不行,有的人虽然天赋异禀,但因为一直没有机会开发和训练,那自然也成不了才。
比如一个村中的老汉,也许是难得一见的外语奇才,但因为条件所限,终其一生只是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身边人的各种腔调,没有机会学上个十门八门外语。
现在短视频发达,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农民工在工地跳舞、朗诵、唱歌的表演,惊才绝艳,各种看着是青铜打开是王者的开口跪。
是的,很多人还没有得到机会,就匆匆埋没在人海中了。

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优势?
通过云鲸灵天赋优势分析,从智能、心理、生理、体能、天赋优势结构等多维度全面评估,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天赋、个性特质、认识自我潜能及特长,为树立清晰的发展方向及目标,并成为个性化学习、发展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从而达到发掘、善用潜能特质、培养兴趣特长、因材施教的目的。

作为家长,我们更应懂得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为自己的兴趣拼搏的同时,又能享受人生的乐趣。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