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在处理人际关系上都懂得换位思考,但处理亲子关系的时候就不懂得如何处理,孩子整天哭闹家长也有许多工作的压力会变得越来越焦虑,最近有许多家长在后台留言问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但小编要说的是培养孩子共情的能力先从我们身上做起,我们先看看下面正规故事:
有一次坐地铁的时候,遇到一对母子坐在我对面:儿子大概三岁左右,乖乖的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一小块饼干在啃,妈妈在低着头玩手机。
突然,小朋友手里的饼干不小心掉到了地上,他马上跳下椅子,作势要捡。
说时迟,那时快。
那位妈妈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一脚踩住饼干,碾碎,回头对愣在一旁的小朋友说了一声“没有了”,然后继续低头玩手机,整个动作一气呵成,紧凑流利。
过了几秒,小朋友从刚才的震惊中回过味儿来,开始大哭,这时妈妈放下手机冷冷地问他“脏了能吃吗?”小朋友没有回答,继续在哭。
看小朋友哭的有些厉害,妈妈接着说:“就知道哭,一会下车我再给你买一包还不行吗?”一直到下车,小朋友都没有止住眼泪。
这种沟通方式你是不是很熟悉?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的陷入到:只要我说的是对的,是为你好,就可以忽略你的一切情绪。
但情绪是不能忽略的,研究表明,人在沟通时,会更加注重对方的动作、语气,而非谈话的内容。

其实所有的沟通都一样,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共情。比如有一天你遇到了挫折,遇到了烦心事想要找人倾诉一番。然后你遇到了你的朋友,ABCD。
他们是这样回应你的:
A:还没等你说完,立马打断你说“我觉得这个问题,你处理的有问题,你应该这么处理,巴拉巴拉……
B:等你说完了,B语重心长的说道:“其实也不是啥大事,没必要,人生长着呢,不要计较这么多嘛巴拉巴拉”。
C:“你这还烦,我跟你说说我吧,我当年更可怜,那叫一个惨,巴拉巴拉”。
D:“遇到这种事你一定很难过吧,不知道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会觉得D的回应更让人舒服吧?因为他没有评价你做的对不对,而是认可并共情了你的感受。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情绪感受能力、控制力还在发展中的他们,家长必须给与更多的耐心和引导。还有一些家长,他们知道要和孩子共情,但是使用方式却是错误的。
比如之前有一位爸爸问我:我已经跟孩子共情了呀,为什么沟通还是没有效果?我问他,他是怎么共情的。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
有一次他们家宝宝闹情绪,不肯睡觉,他想到,刚好前两天读的文章中说要和宝宝共情,于是他就语重心长的对孩子说:“宝宝,我理解你还想玩一会儿的心情,但是你现在必须得睡觉“,结果发现一点用都没有。
我说这哪里是共情,这分明还是说教,这就像你的领导跟你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也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是个人都知道但是前面那两句不过是废话,后面才是他要表达的意思。
我最后给这位爸爸的建议是:
第一,了解孩子究竟为什么不想睡觉,是舍不得这段爸爸妈妈一起陪伴她的时光,还是想在睡前完成某一件事。
第二,根据沟通的结果,跟孩子一起建立睡前的程序,比如洗澡、换睡衣、讲故事、唱摇篮曲、关灯,然后保持这个习惯。
共情的基础是真实的情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而不是让孩子听话的手段。

如何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这里有四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多倾听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很多家长其实是带着一个预设好的念头在和孩子沟通的,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她就觉得他们家孩子什么都懂,每次犯错就是为了故意气她。当她带着这样的想法去和孩子沟通时,免不了会情绪爆发。
不评价
表达时多使用“我”信息,什么叫我信息呢?就是表达你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之相对的是“你”信息,也就是你对对方的评价和看法,比如:你太自私了,你真让我很失望,这句话就是一个你信息,我感觉很难过,这种感受很不好,就是一个我信息,多表达感受而非对孩子的评判,会让孩子更愿意开口,更愿意和你沟通
重视与孩子的谈话
在听孩子说话时,关掉手机,目光直视,积极回应,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想法的重视。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才是育儿的核心,很多所谓的育儿难题谈来谈去,最后都是亲子关系的问题,注重亲子间信任的培养;积极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善而坚定的处理发生的问题。
你会发现,亲子关系好了,很多问题根本不是问题,而亲子关系要是出了问题,很多平平常常的事就会变成各种疑难杂症。
孩子的性格里,藏着他们一生的好运气。而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恰恰就是父母。

云鲸灵亲子关系评估测评,用于评估孩子的家庭关系融洽程度,从家庭模式、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父母关系、父亲角色及母亲角色六个维度全面扫描亲子关系。使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为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依据,达到使孩子身心平衡发展,并取得更好成绩的目的。
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构建起了孩子性格的底色。育儿即育己,与各位家长共勉!
关注获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长规划资讯
